芯见小科普 | 8bit or 10bit,什么是色彩深度?

前段时间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色度采样,也许你会注意到,通常出现色度采样的参数时,还会伴随着“8bit”、“10bit”之类的字样,这个数值代表了什么呢?点击视频链接为你解答:https://mbd.baidu.com/newspage/data/videolanding?nid=sv_9968918919918742676

首先,我们看到的“8bit”、“10bit”实际上被称之为“色彩深度”,用来表示设备能够呈现的颜色数量。

我们都知道,显示设备会通过红、绿、蓝,也就是RGB三个通道的变化,以及它们之间的叠加来表示色彩。

而8bit就是8位颜色,代表着RGB三个通道各有2的8次方种颜色(256),三通道合在一起就是16777216种颜色(256x256x256)。同样的道理,10bit代表的颜色数量,就是每个通道2的10次方,足足有10.7亿种。

是不是很好理解?bit数越高,能表现的颜色越多,颜色之间的过渡就越顺滑,10bit和8bit尽管只差了两个数,颜色差别却是指数级的。

虽然这样说没有错,但你看到的大部分视频、电影甚至好莱坞大片,都是用8bit来呈现的,1600万种颜色对人眼来说已经足够了。但也有例外,比如在表现夕阳西下的天空或者大面积黑灰色过渡时,10bit的确会比8bit呈现出更好的效果。

实际上10bit在专业广播领域已经存在很久了,运用影像拍摄、后期处理等手段时也会使用10bit,但近两年,随着电子设备的推陈出新,“色彩深度”这个词才逐渐被很多人讨论。

就拿我们熟悉的手机摄像中的“HDR”来说,在HDR的标准中,10bit是最低“标配”,而一些电影院或显示器上打出的“杜比视界”,色彩深度甚至可以达到12bit,颜色过渡有多丝滑自然不用多说。

但即便如此,10bit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远远比不上8bit。其实,影响视频质量的参数有很多,提升视频观感的方式也有很多,无论10bit还是8bit,根据需求出发,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。